坎儿井是与长城、大运河相媲美的古代三大人文工程之一,是吐鲁番的母亲河,火洲的生命之源。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古代吐鲁番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连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中,名气最大的首推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在吐鲁番坎儿井中很有代表性。
进入9月,吐鲁番依旧热浪滚滚。在葡萄种植区,整齐的葡萄架下,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散发着诱人的果香。然而,这片绿洲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吐鲁番盆地,被誉为“火洲”,夏季炎热干燥,年均降水量仅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如此极端的自然条件,通常不利于农业发展,但这里却因坎儿井而焕发生机。这种适应极度干旱地区的灌溉方式,被誉为地下水利的奇迹。
近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成功入选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证明了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所蕴含的生态智慧。
吐鲁番坎儿井,被誉为“地下运河”和“地下水长城”,与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这个古老的灌溉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至今依然在为火焰山脚下的绿洲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这种因势利导、藏于地下的智慧,不仅是中国古代工程的瑰宝,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巧妙组成。尽管名为井,但坎儿井实质上是一条巧妙的水渠。其中,暗渠作为地下通道,明渠则负责地面引流,而涝坝则用于蓄水。竖井不仅是清理暗渠时运送泥沙的通道,还是通风口。这些运送至地面的泥沙就近堆放在竖井口周围,形成了独特的环形土包。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清理时间,还能有效防止风沙和地面小洪水侵入,从而确保了坎儿井的水质。
在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挖掘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根据地势和地下水位的不同,竖井的数量和深度会有所调整。一般而言,每隔20米到70米就会挖掘一口竖井,形成一条长达数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地下暗渠。这些暗渠中的清水,利用地形的坡度,从天山山脉的冰川融水处顺流而下,形成自流井。
从空中俯瞰,这些竖井口宛如镶嵌在茫茫戈壁上的珍珠项链,为这片荒凉之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虽然现代科技使得打井变得更为便捷,但不得不佩服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毅力。他们徒手借助简单工具,竟然能凿出如此壮观的地下运河,这无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证明。
吐鲁番学研究院专家李刚透露,古人在挖掘坎儿井时,为确保方向准确,运用了两点成线的原理,发明了木棍定向法和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法颇为巧妙,挖掘者在竖井中线上挂一盏油灯,背对油灯掏挖,始终顺着自己的影子进行,从而确保各作业点不偏离方向。
经过科学考证,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中,最古老的可追溯至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初年。清代时,林则徐、左宗棠等领导各族人民在吐鲁番地区大规模开挖坎儿井,至今仍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林公井”。
目前,全疆记录在册的坎儿井数量达1540条,其中吐鲁番就有1200多条。近190条坎儿井仍保持水流,年径流量高达1.14亿立方米,为近10万亩的农田提供了灌溉,暗渠总长更是超过3400公里。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了坎儿井在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作为新疆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坎儿井巧妙利用地形地势引出了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它如同吐鲁番的“生命线”,通过冰雪融水的滋润,培育出了甜美的葡萄,也滋养了吐鲁番的各族儿女。
然而,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吐鲁番的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大,导致部分坎儿井出现干涸断流的现象。为此,吐鲁番市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包括在坎儿井附近一定距离内严禁新设机电井,并逐步停用已有的机电井。通过这些努力,地下水下降的趋势已经得到初步遏制,坎儿井的出水量也趋于稳定。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古老的坎儿井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水利工程,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开展坎儿井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些举措旨在让坎儿井能够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价值,造福更多的各族群众。
2023年对于吐鲁番坎儿井的保护与利用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当地政府制定了《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利用与恢复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作。此外,吐鲁番还依托坎儿井资源,打造了四家以坎儿井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向游客们展示了坎儿井的独特魅力。
在吐鲁番市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坎儿井乐园中,游客们有机会乘坐电梯深入地下60米,亲身体验波光粼粼、宽敞的暗渠所带来的震撼。这里已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感受坎儿井工程带来的清凉之处的热门景点。
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宝贵遗产。吐鲁番市将以此为契机,深化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坎儿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高昌区恰特喀勒乡的吐鲁番克尔村,七千多亩的葡萄地也成功应用了微喷灌技术。村民艾尼瓦尔·热西提介绍说,这种技术深受坎儿井地下输水理念的启发,通过地下管道精准输送和喷洒水到每棵葡萄藤的根部,有效减少了传统漫灌方式中的水资源蒸发浪费。
吐鲁番的63万亩葡萄园将全面实施节水措施。在吐鲁番盆地的村落间漫步,你会发现,凡有坎儿井之处,绿树环绕,孩子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清澈的井水不仅为这些绿洲带来了勃勃生机,更为万物生灵构建了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